2022-07-18 - admin
分税制改革,使中国终于和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一样,采取了中央政府依靠自己的征收机构,征收税基大、流动性强的国内税种收入的制度,实现了较高程度的收入集权。
也确实收到了扩大内需与干部、职工满意的双赢效果。事实告诉我们,在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上,市场换技术的原则是根本不适用的,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我曾不止一次地向有关方面说明:互联网的垄断因素是接口标准和地址。20年后,中国已经成为拥有手机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互联网用户的数量也跃居世界第一,但无论在微处理器等硬件问题上,还是在操作系统等软件问题上,我们依然摆脱不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加速,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迅速扩大,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准确地描述了全球化的前景:它是以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为前提的。特别是如何降低这一平均余命超过15年的老年群体的医疗费用,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西方国家接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不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而是因为无法改变两弹一星带来的战略平衡,以及它们自身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速度迅速提高,沿海地区农民工的数量很快突破了3000万,但城市化速度依然不过每年800万左右,其中农民工连一半都不到。一块肥地一年能打500斤粮食,一块薄地能打100斤粮食,这两块地的地租或者出让地价会一致吗?但是这种地租和地价的区别不会延伸到消费者,只是在土地出让方和受让方之间的转让关系中体现,比如说租肥地的交高地租,但是理论上说,消费者买的肥地产的粮食和买的薄地产的粮食,每单位生产的价格是一样的,这个土地级差不会延伸到消费者,而是在上游各群体利益主体之间划分。
实际上需求是那个位置,而不是那个房子本身,同样的房子在别的地方是它价钱的1/3、1/4、1/5。开发商不能把土地增值收益作为利润给股东分掉,不然的话规模就得缩小,或者到劣等地建房子才可以,这叫重置成本。把粮食与房子二者加以比较,就明白了。那些炒家炒的,房价上涨快的,稀缺程度高的是特定地块上的房价,而不仅仅是房子本身,这也是经济常识。
房价的决定性因素是地价为什么?我们以为2000元/平方米楼面地价买的土地,两年后房子盖好了开发商以5000块卖出去了,人们认为开发商赚了暴利,其实不然,开发商要拿回相同生产要素,取得相同质量的土地,就得以5000块钱每平方米的重置成本取得,这和普通老百姓买房子的道理是一样的。
级差地价导致房价上升不是现在才需要探索的新问题。实际上需求是那个位置,而不是那个房子本身,同样的房子在别的地方是它价钱的1/3、1/4、1/5。一块肥地一年能打500斤粮食,一块薄地能打100斤粮食,这两块地的地租或者出让地价会一致吗?但是这种地租和地价的区别不会延伸到消费者,只是在土地出让方和受让方之间的转让关系中体现,比如说租肥地的交高地租,但是理论上说,消费者买的肥地产的粮食和买的薄地产的粮食,每单位生产的价格是一样的,这个土地级差不会延伸到消费者,而是在上游各群体利益主体之间划分。房价的决定性因素是地价。
开发商不能把土地增值收益作为利润给股东分掉,不然的话规模就得缩小,或者到劣等地建房子才可以,这叫重置成本。那些炒家炒的,房价上涨快的,稀缺程度高的是特定地块上的房价,而不仅仅是房子本身,这也是经济常识。这本来是一个常识,同一张图纸的房子盖在北京二环路以内和盖在延庆,质量、朝向、规模、功能完全一致,它们的价格千差万别,差在哪儿?差在地价上,这是不需要争议的事实。开发商得到了什么呢?虚增了资本,原来有3000万的资本,现在变成6000万了,自有资本总量按6000万去融资,可以跟银行借更多的钱,这场金融危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一些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为什么瞬间就走到了破产的边缘,就因为他们忽略了一条,在危机到来的时候,资产大规模的缩水,而债务不缩水给企业带来的巨大风险。
但是,房子不一样,地价的级差性一定会最终传导到购买人身上,这就是房子价格的特点。还有一种说法是,供需关系推动了房价,房价才推动了地价,听起来特有逻辑性,也是一种经不起学术推敲的说法。
中国缺房子是事实,但是中国并不是什么地方的房子都在供求关系推动下有同样的情况。土地增值的收益并不能装到开发商口袋里作为利润分掉,一些开发商对此乐此不疲,其实未必是一件很聪明的事,但却是他们不得不做的事。
把粮食与房子二者加以比较,就明白了。有些权威机构说,地价在房地产的价格中只占20%,所以不是决定性因素,听起来似有道理,但实际上给我们开了一个连四则运算都不如的玩笑只有一些临时编制,按照劳动合同法,单位要为其交纳养老保障等费用。其增长越快,企业和城乡居民缴税和缴费的负担就越重。原中国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2006年披露,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只覆盖20%的人口,而政府费用的80%用于党政事业公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和临时编制人员的医疗开支。再加上人员增加,包括临时编制人员及离退休人员,其供养工资从155.95亿元增加到17481.29亿元,增长了111倍。
这说明,即使不包括办公大楼、培训中心等建设方面的投资,为党政事业办公等设施的建设费用,占到党政事业投资总费用的40%。2007年,党政事业单位投资为8104.8亿元,其中党政机关投资为3166.1亿元,占全部行政事业投资的39.06%。
这说明中国财政正在积极地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调整。党政事业单位其他较大的开支是水电暖费、办公费、通讯费、报刊费,等等,其全国数据,无法获得。
最保守估计,党政事业人员每年花费在出国、出境和国内开会考察等方面的费用约为2692亿元。当然,其中教育、卫生、文体等方面的支出是必须的,但是,从开支的情况看,党政机关项目的开支比例仍然大于教育和卫生等项目。
二是十一五以来,中央和国务院加大对民生的投入,财政支出方面的比例向民生倾斜。其中,教育支出同比增长16.4%,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40.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32.2%。第一,公职人员工资福利大幅增加。第三,公车、公招和公出等行政事业支出惊人。
从目前看,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障体制还没有改革,实行财政实支的体制。2007年,一般党政事业支出为29425亿元,再加上党政事业投资支出,共计支出为37412亿元。
以上是支出方面由税费供养的党政事业在编和临编人员的工资、退休、医疗、公招、公车、公出、办公、投资等费用。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名各级官员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名官员长期占据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约为500亿元。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一是政府的实际收入不仅仅是预算内的,其中一部分支出,来自于预算外收入,来自部门和单位的小金库,来自于在企业中的报销。第二,行政事业社保、医疗费用支出巨大。
党政事业开支的最基本部分为其职工的工资,包括临时编制人员的工资和从党政、事业岗位离退休后领取的退休金。从公款招待消费看,我的测算是,2007年全国党政事业单位公招消费共计约为2305.65亿元。第四,日常办公等费用数量庞大。如今年1—5月,虽然中央本级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4%,但中央财政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进入 周天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政府支出 。2007年,全国公车保有量估计为550万辆左右,总共在公车上花费的司机工资、油费、保险费、保养费等费用总计在2692亿元。
行政事业的另一大支出为建筑、车辆和其他设备开支。按照工资总额的20%计算,临编人员养老保障成本需要支出400亿元。
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7年,事业单位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从790元增长到25461元,增长31倍多,扣除物价增长,实际年增长近8%;机关单位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从807元增长到28340元,增长34倍,实际年增长超过8%。还有黄河以北取暖成本,按照全国行政事业人员30%在黄河以北估计,并按照每人1500元标准,需要187.4亿元。
内蒙古:校园光伏发电工程投入试运行

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用户狂喷、天猫先急眼了?
我国建成首座风光储输“四位一体”示范电站

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用户狂喷、天猫先急眼了?
光伏龙头尚德再现高管辞职

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用户狂喷、天猫先急眼了?
首个太阳能充电站落户通用中国园区

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用户狂喷、天猫先急眼了?
美国业内人士警告《通胀削减法案》恐难削减通胀

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用户狂喷、天猫先急眼了?